曹秀清来蒋介石家里做客,宋美龄一高兴,居然亲自打破了一个常规
这事儿吧,真不是电视剧能编出来的。杜聿明那会儿在淮海战役被俘,说实话,他自己心里比谁都门清。兵败如山倒,那种绝望感,不用演,全是真情实感。
然后他媳妇曹秀清,还在上海过日子呢。突然有一天,有人送来消息:你老公没了,被杀了。这种时候要是换成我,大概直接原地裂开。但曹秀清不信,她说这水太深,蒋介石嘴里的“死”,不一定是真的死。
为啥?因为就在几天前,她还收到蒋介石的手谕——大意就是:带着孩子们一块来台湾,我罩着你们。这种关照方式,也就骗骗小孩。毕竟谁家大佬闲得给部下遗孀发慈善邀请函?
但她也没别的路走啊,在上海继续耗着也不是个事,只能硬着头皮带娃去了台湾。本以为到了那边总有点保障吧?结果刚落地,就体验了一把什么叫“现实版无间道”——房子没有、工作没有、孩子上学更别想,就给点生活费糊口,你爱咋活咋活。
真·靠山山倒。不过人不能饿死啊,她只好四处找工作,好歹混进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,看管收发件这种琐碎差事,总算熬住了最难的时候。有时候我觉得,这些历史上的女人,比男主角还硬核。
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,这才刚喘口气,又接连噩耗砸下来。婆婆(杜聿明他妈)思念儿子加身体不好,一命呜呼;大儿子杜致仁远在美国,本来也挺争气,上哈佛读书,但学费全靠蒋介石兜底。一旦老爸出事,“干爹”立马变脸,说断就断。他再努力打工,也顶不上哈佛那价码,最后扛不住压力,自杀身亡……
这个细节很扎心。我看过不少资料,都提到当时海外留学生苦哈哈的不少,但像杜致仁这样背景的人,都被现实逼到绝路,更何况普通人?
而且据说他自杀前,还让妈妈去求过一次宋美龄和蒋介石,要钱补贴一下学费,人家理都懒得理……等于这一大家子的希望,一下全塌了下来。不知道曹秀清晚上怎么睡觉的,每次想到这些,我都觉得窒息。
不过命运拐弯特别快,大女儿杜致礼嫁给杨振宁之后剧情突然转折——1957年杨振宁拿诺贝尔奖,那可是整个华人的骄傲。当时媒体铺天盖地吹捧,不光科学圈沸腾,各路政要也坐不住了,包括一直冷眼旁观的蒋委员长夫妇。
这会他们开始盘算起“亲情牌”。怎么拉拢杨振宁?当然先从丈母娘入手。所以某一天上午,很正式地请曹秀清去他们家做客。这场面想想都有点微妙:之前见面装作互相不认识,现在主动递橄榄枝,可笑不可笑?
关键来了,据传当天只有宋美龄先出来招待,全程热情似火,把以前欠的人情债统统翻篇。“哎呀杜夫人,你最近胖啦!”一句寒暄听起来很正常,其实背后都是刀片,上一次见还是求人帮忙的时候,人家假装失忆,现在又套近乎……唉,这些年轮回戏码多少遍?
更离谱的是,当聊到女婿获奖的话题时,宋美龄顺势抛出橄榄枝:“你应该去美国看看嘛!我们可以帮忙办手续。”但条件就是,希望她劝劝杨振宁回来,为党国效力云云……
这里我要插一句,当年的赴美探亲签证真的卡得死,不是谁都能轻松批下来。所以对方愿意开绿灯,其实也是另有所图。而且据说宋美龄平常极其讲究排场,从不给外宾或普通朋友点烟。但那天高兴坏了,为表示诚意居然破例给曹秀清亲自点了一根烟!
这个动作,如果放现在社交网络上估计分分钟爆梗:“权贵老婆罕见低头,只因对方是诺奖丈母娘。”不过现场氛围其实一点温度没有,全是利益交换味道浓烈到刺鼻。我猜当时坐在那里喝茶抽烟聊天,每个人心里都有小算盘飞速转动,但表面功夫必须做到位,一个比一个演技好。
还有个细节,就是很多回忆录提及,那次见完面后,其实什么承诺兑现率基本为零,该冷淡还是冷淡。但对于已经历经风浪的曹秀清只要能借机顺利出国和女儿团聚,多受几句虚伪恭维又如何?忍一忍过去就行,无非多看几场戏罢了……
这些往昔人物浮沉之间,有时候让我怀疑,到底谁才是真正赢家。有名有利未必幸福安稳,小人物反而坚韧到底还能保留体面。从淮海战役的一纸电报,到台北官邸的一支香烟,中间隔着多少波澜暗涌没人知道,只剩下一声叹息挂在空气中挥之不散:
如果换成今天,让你面对这种选择,是赌信任还是独自抗争?
欢迎留言区碎碎念一下自己的答案,我是真的很好奇每个人会选哪条路……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,股票按天配资,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