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一辈的人总爱说,要想练好内家拳,得先明白啥是“一身备五弓”。这五弓啊,可不是硬梆梆的木头棍子,而是咱们全身筋骨撑起来的一个弹性系统,活灵活现的。腰脊中间有个穴位叫命门,它就像是串起这五弓的轴心,躲在两个肾中间,属于督脉,古人还管它叫“生命之门”,一听就知道这是咱们身体先天之本的关键地方。
这个穴位挺有意思,它和前面的肚脐(神阙穴)前后呼应,还被带脉像腰带一样缠了一圈。带脉怎么走呢?它从肋骨下面横着绕到腰腹,前面刚好平着肚脐,后面平着第十四椎,就像给全身的经脉都系了个腰带。你扎腰带的时候,一勒紧,是不是感觉上下都紧了?带脉也是这么管束全身的经脉的。脚下的阴阳经脉的劲儿,都得听带脉的指挥,而带脉又和冲、任、督三脉紧紧相连,腰腹这儿就是三脉脉气的发源地,还是下丹田真气的老家。
下丹田在哪儿呢?告诉你个有趣的算法:在肚脐里面一寸的地方,按照黄金分割来算,正好是脐和命门的三七开位置,也是大椎到会阴的三七开。0.618 这个数,可是暗含着大自然的规律呢。所以练拳的时候,气要沉到丹田,心思也要守在那儿,再配合着腰背后的命门往后撑,丹田的气就能顺着肚脐深处的经络网,把全身都给盘活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拳论上说“腰为第一主宰”,这话点明了命门作为“主弓弓把”的重要性。它是怎么统领全身的呢?你看,命门往上,得和大椎、肩、肘、腕节节相连,对拉拔长;往下,得和胯、膝、足跟连成一线,也是对拉着使劲。这一上一下地撑开,全身的动作自然就连贯起来了,真正做到“一动全身动”。
具体怎么练呢?练的时候,心里就想着命门,试着往后撑。前脚蹬地的时候,地面的反作用力和后脚的蹬力就成了一对“力偶”,这时候命门就像被两股劲儿推着往后撑;后坐的时候反过来,命门往后拉,后脚前弓的反作用力和前脚的劲儿又成了力偶。就这样,进退之间左旋右转,立身中正,八方都能撑住劲儿。要是光想着扭胯,那就只能动到股关节的劲儿,上半身跟不上,哪能叫“周身一家”呢?只有命门当了总开关,才能全身协调一致。 哎,你知道吗?要想在武术里把劲儿使得恰到好处,特别是推手那会儿,得让整个身子像一张拉满的弓,劲头得又快又稳,关键在哪儿呢?就在腰上!那句老话“十三势歌”里头讲的,“命意源头在腰际,变换虚实需留意”,这可是推手的独门秘籍哦。
想象一下有人跟你过招,你可别急着动手脚,得先在腰那儿“内部转换”——就是腰那儿左右扭扭,前后动动,得根据对方的劲儿来调整自己的中心轴。这时候,你身体的各个关节才会跟着腰的动向走。要是你先动了手脚,那就糟糕了,劲儿散了不说,还容易被人家给制住。
比如说吧,你跟人搭手,一碰到对方的力,心里头就得马上反应,腰那儿得虚实转换——往哪边转,转多少,全看对方的劲儿怎么走。这一转,你全身就像被腰这个轴心带着跑,把对方的力引到一个圆圈的边上,然后轻轻一推,对方就出去了。这就是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妙招,外人看着好像是你手动了动,其实啊,精髓全在那腰上的“小动作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记得刚开始学拳那会儿,老师傅总爱伸手摸摸你的腰,摸啥呢?就是看你腰上有没有个“小坑”。咱们普通人腰往后弯,腰上多半有个小凹坑,站桩就是为了把这个坑填平。坑填平了,你的身子就像一张完整的弓,劲儿才能上下贯通。你看那些高手,腰腹都挺得直直的,但不僵硬,腰上平平的,没有那个坑。
呼吸也有门道呢!从肚子那儿呼吸转到腰上呼吸,得按个特定的路子来,右转36圈,从肚子到腰算一圈;左转24圈,这样才能练出那种有弹性的劲儿。还有一种站桩呼吸法,呼气时气从肚子沉到脚底,吸气时又从脚底提上来回到腰上。这一呼一吸,脚上的劲儿和腰上的劲儿就连在一起了,慢慢你就懂了啥叫“气沉丹田,劲贯命门”。
这些窍门啊,光看外表是看不出来的,得自己在站桩、推手里头一点点琢磨。就像老一辈人说的:“腰是活的轴心,懂了它,拳才算学到家了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,股票按天配资,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